【典型案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发布:2022-03-04来源: 打印 【字体: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20〕3 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以及《武汉理工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意见》(校党字〔2019〕22 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材料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由院党委书记沈华东、院长麦立强任组长,统筹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分管教学副院长赵春霞、院党委副书记陈华、石虎任副组长,教学办、研工办、学工办、综合办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研究共性问题,拟定方案举措,保障课程思政改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将学院“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总结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学校文件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卓越教育,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挖掘学科优势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把“党委领导、专业责任、全员参与”作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聚焦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突出建材行业优势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优势,确定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行业特色、学科优势、重大贡献、重大成果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作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

二、关键举措

(一)打造课程思政“主力军”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能力,遴选一批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

1.实施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通过全员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广大教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有机融入到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2.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培育计划。组建由国家教学名师、湖北省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领衔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学院每年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或优秀教学团队。

3.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建设奖励计划。对立项建设的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名师)纳入学院年终竞争性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激励。

(二)建强课程建设“主战场”“主渠道”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抓手在课程,根本在课堂。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功能完备的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和样板课堂。

1.实施学科课程思政素材挖掘计划。在已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梳理总结,提炼体现学科特色、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全过程。

2.实施学科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培育计划。根据建材建工行业特色和材料学科专业优势,结合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材料领域科技成就、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每年打造学科思政示范课程,产生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

3.实施学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结合材料学院“金课”建设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讲授、实验实训各环节,大力推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推进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运用,每年培育学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三)培育课程思政“新载体”

课程思政建设支撑在基地。依托学院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学院研究所、团队党支部,以及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培育一批研究成果丰富、引领示范的课程思政教学基地。

1.实施人才培养走进科研基地计划。依托材料学科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基地,在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本科生走进科研基地的力度,力争实现全覆盖,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施人才培养走进行业企业计划。进一步落实专业实践课程走进行业企业全覆盖,通过走进行业企业,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企业技术需求,弘扬责任担当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学生材料报国情怀。

(四)做好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补充在课外。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丰富和完善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打造一批学生参与度广、成效突出的课程思政课外载体。

1.实施材料文化节内涵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追溯材料之源,聆听材料之声,开启材料之旅,彰显材料之美”为主题的材料文化节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度,展现材料文化魅力,提升材料文化影响力。

2.实施材料学子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育人平台,打造具有材料学院鲜明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实施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推动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大力开展学术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三、主要成效

学院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四个一批”,实施“十项计划”,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较为完善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培养能够成长为引领世界建筑材料与新材料领域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能够影响建材行业与新兴战略产业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一)“金课”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概论”“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现代材料成形技术”“CAD/CAM基础”“热工设备”等16门课程推荐申报校级一流课程。

教师坚持以本为本,科研反哺教学,结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项目开展案例教学,把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高铁工程、南海岛礁建设、半导体强国、新能源强国等核心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其中,“材料工程基础”以建材工业污染物控制为问题导向,以“水泥生产协同处置城市垃圾”为案例,引导学生熟悉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学习燃烧理论及污染物燃烧技术,探究垃圾衍生燃料处置技术原理,理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及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饶美娟老师在“胶凝材料”课程中把胶凝材料的魅力、常明教师在“CAD/CAM基础”课程中将焊接成形的要义通过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赋予新时代意义,将专业知识与时代大事紧密结合,让材料学子直观感受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院教师关于在线教学探索和研讨的阶段性进展,在学院微信公众号2020年新设专栏“教学探索”中发文14篇,经验做法在学校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简报中报道。

“材料物理”“固体物理”等4门课程进入2020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成果验收名单,“材料科学基础”等7个课堂校级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立项。“胶凝材料”“材料设计实验”等5门课进入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

(二)锐意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

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材料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和“新工科背景下三级认证标准构建与实施探索”2项和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项。

稳步推进“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和申报工作。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3个专业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

继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物理、材料化学3个专业进入自评报告阶段。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完成并提交了认证中期报告。我院实现了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理念8个专业全覆盖,是全国高校工程教育认证典范之一。吸引了包括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来访或网络交流学习。

(三)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大学生与团队

学生学会在奉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智铸材——STEAM科普教育”暑期社会实践队获得“趁年轻去基层”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最美团队、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视频团队等2项国家级荣誉。

培育先进学生典型。廉思甜(2016级本科生)获得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

(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2020年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23项奖励,其中,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