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构建“三全育人”平台 引领“课程思政”落地

发布:2022-04-20来源: 打印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汽车工程学院积极动员,保证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构建了包含“文件制定—文化熏陶—教师提升—课程示范—学生发展”的多单元、多层次、多维度“三全育人”平台,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综合教育理念,全方位引领“课程思政”落地。

一、文件政策制定,奠定课程思政精神要求

学院制作了《汽车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文件汇编》,其中“汽车工程学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的补充说明”从教师和课程团队的角度对课程传授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规范,并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教学方式的冲击,学院及时出台了线上教学相关文件,内容涉及学生线上学习行为准则、线上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方案等,从实处做到“三全育人”。

二、文化广场熏陶,增强汽车工业发展自信

学院立足汽车专业学科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汽车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AUTO”为核心的汽车文化育人基层文化品牌:(一)、搭建“A—Active汽车文化传播平台”,激扬积极向上的汽车情怀。开展了以汽车文化为主线的系列讲座,组织了各类汽车文化主题活动,启动了“汽车文化广场”、“汽车文化博览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梦工场”、学院文化墙、汽车文化长廊、学生汽车文化阅览室等一批汽车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汽车文化广场二期建设,主要展示自主品牌汽车,如长城花冠的前途K50电动轿跑车、学院自主设计的“Aspire”热望电动概念车、南汽嘎斯、楚天一号燃料电池汽车等,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进行全方位的直观教育作用;(二)、构建“U—United、T—Trustworthy汽车素质教育平台”,熔铸诚信协作的汽车魂魄。着力打造“崇德”汽车讲坛,重点开展“汽车校友万里行”及“一路车行”汽车企业实践体验活动,积极探索汽车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启动专业技能培训工程;(三)、创建“O—Outstanding汽车创新实践平台”,助推追求卓越的汽车梦想;依托“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协会,创建分层分类的汽车创新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怀揣中国汽车梦的新一代“汽车人”。

三、教师交流提升,树立立德树人师德模范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增强自身德育的意识在逐步增强,积极参与各类关于师德建设的讲座,学院和各系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倡导学习榜样,立足教学岗位的奉献精神。学院推广教书育人典型模范,为广大教师树立典型。

黄妙华教授在搞好科研的同时,不忘激励青年学子乐于向学、善于进学,倡导学生积极创新,先后指导数十位学生参加国际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标致国际汽车邀请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CDN中国汽车设计大赛、现代汽车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并获奖。2014年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师德标兵,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五一巾帼奖”、“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同时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邹斌副教授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路上一走就是12年。指导本科生共获得智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1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他秉持“传知识,教做人”的成才教育理念,坚持“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了一批优秀汽车人才,100余位本科生从智能车团队走出,保送至清华、同济、北理等名校继续深造,许多优秀的团队成员也进入了德尔福、广汽等相关领域从事电控方面研发工作,并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四、示范课程申报,渗透文化思政家国情怀

课程建设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核心措施,学院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五、学生创新发展,巩固思政成果理念教育

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对全体本科生配备了由学院党政领导和专职教师构成的导师,从进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因材施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依托“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建了“燃油方程式赛车队工作室”、“电动方程式赛车队工作室”、“巴哈赛车队工作室”、“汽车造型设计工作室”、“智能汽车工作室”及“迅能”、“聚能”工作室等一批创新创业团队。每年通过 “引擎”基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超过800人,通过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超过100人,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近三年,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3项,位居全国前列;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和巴哈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5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及以上奖项11项;此外还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