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牢固树立全方位立德树人理念,不断创新各课程协同育人举措

发布:2022-09-15来源: 打印 【字体: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了立德树人,在船海能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热能工程系党支部带领全体教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课程思政举措,形成了“支部精品打造、教师研究实践”系统化的品牌特色;“课堂、网站和课外”全覆盖的示范特色;“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组织育人”相融合的育人特色,达到了“立体多元、显隐结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一、思想引领,筑牢学生政治之基

1、利用师生支部共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热能工程系党支部积极开展教工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共建工作,联合本科生支部开展政治学习和特色党日活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政治根基,补足理想信念精神之钙,发挥了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以班主任工作为突破口,为“课程思政”做好铺垫。本系专业课程教师绝大多数都承担了本科生班主任的工作,通过班主任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参观,与研究生交流,并联合举行运动会,增强了学生对研究生生活的了解;安排感兴趣的同学到课题组参与项目研究,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这些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学习交流自如,为成功开展“课程思政”做好了铺垫。

3、加强“课程思政”研究,树立“课程思政”示范品牌。在学院党委的悉心指导下,热能工程系党支部积极开展思政课建设专题学习讨论,带领支部全体教师教提升理念、强化技能,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热能工程系承担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改革及其与思政建设的融合实践热”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建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船舶管理》和《船舶管系与工艺设计》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培育课程2门。

二、丰富内涵,融入爱国报国之魂

1、以强国报国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热能工程系党支部要求各课程团队老师要秉承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要立足激发学生强国报国思想。

2、建设课程网站,拓宽课程教学手段。热能工程系目前建成了6门网络在线课程,其中成春祥老师负责的“船舶管理”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丰富教学手段,也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网络空间。在这次疫情期间,各课程团队迅速响应,积极筹备网课,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 

3、以国际化课程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学术视野。“高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该课程团队邀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Yiguang Ju来华为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授课。还邀请到韩国工程院院士Suk Ho Chung教授为同学们开展前沿讲座;同时,为同学们开设专题讲座,促进了研究生对中外学术研究的对比认识,极大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三、创新教法,厚植为国育才之情

1、于课程讨论中润物无声。课程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小专题形式,每周开展一次专题讨论,如燃烧与人类文明、燃烧与大气污染、低熵管理:华为之熵,光明之矢、探寻热机效率的极限、如何在太空中温暖地行走等内容,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将学习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收到较好效果。

2、于名人案例中共享爱国情怀。课程团队教学老师会利用小专栏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引用和分析名人名言和著名事迹(如科学研究精英榜、热力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校友金东寒院士发动机之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的爱国心等)以及当前热门时事政治,阐述其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于课程考核中激发创新力。制定了详细而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才能,提交课外作品和参加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由学生自己作词,创作并翻唱热力学青花瓷等经典作品,还录制了课程内容的微视频,对相关知识进行趣味讲解,这都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让课程思政入盐入味,这一做法受团中央学校部官微、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另外,在课堂中结合科研经历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能源装备大赛和节能减排大赛,将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得到应用,近3年来6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4、因“疫”求新,积极开展网络课程思政。系党支部紧紧抓住武汉战“疫”这个特殊的思政元素,不断探索疫情期间网络“课程思政”的新方法、新途径。如“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在开课前特地由老师直播了校园昔日的场景,唤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通过网络“课程思政”的探索,热能系教师将校内思政小课堂和社会思政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